主页 > 老版本imtoken >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doc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doc

老版本imtoken 2023-10-30 05:07:29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作者:匿名 [摘要] 自1990年两国统一以来,德国经济一直疲软乏力。究其原因,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其他欧洲国家没有的沉重负担,即德国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僵化。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来年德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自1990年两国统一以来,经过1990-1991年两年的经济繁荣,德国经济此后一直疲软且增长缓慢。只是因为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世界的注意力才更加关注欧盟乃至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事实上,德国过去10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0%,在欧盟成员国中最低,比其他成员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日本经济好不了多少。已经失去了十年。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还伴随着剧烈的经济波动。从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只有三年。 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大幅上升、马克升值、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年负增长宿舍; 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导致德国在 1995/1996 年出现轻微的经济衰退; 1997 /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 年下半年德国出现温和衰退; 2001 年下半年因 1999/2000 年国际油价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严重衰退。

与此同时,美国在 2001 年只经历了一次衰退,而欧盟其他国家在 1992/1993 年和 2001 年一般只经历了两次衰退。为什么会发生在德国? 一、德国统一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其他欧洲国家从未有过的沉重负担,即两德统一。德国的统一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与低生产力、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进程中的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向西德移民,德国决定等额交换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并实施大规模向东德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 ,将西德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东德德国经济前景,实施政治经济转型等。但是,统一进程产生了影响德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三大问题。一、德国统一初期建筑业持续负增长。由于大量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建设快速增长,拉动了东德经济增长,使得东德增速高于西德。与此同时,在西德,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房业的发展,建筑业也经历了快速增长。但德国的建筑业自 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停滞不前。一方面,东德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减少,东德建筑业相应萎缩。另一方面,1990年代以后,西德的移民流动基本停滞,住房需求下降;同时,由于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制各成员国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政府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减少,公共投资下降,西德的建筑业已经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自1996年以来连续六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将继续下滑。可以说,在经历了两德统一后的短暂繁荣后,该行业已经进入供给过剩产能自动调整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而这一调整尚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自 1996 年以来,建筑业的收缩每年使德国经济放缓一个百分点。 2.为了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税率有所上升。 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 1981年,西德财政赤字占到1989年,预算基本平衡,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分三个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所得税减免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将减税500亿马克。 2500亿马克。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首先,将西德社会保障制度引入东德,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统一后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涨幅明显高于劳动生产率,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急剧增加。 .

第二,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德和西德马克1:1互换,东德政府的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房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力度。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这些债务全部计入德国的公共债务,以至于德国的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打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每个成员国的公共债务与 GDP 的比率不能超过 60% 的限制。三是对东德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自 1991 年以来,每年向东德的净转移约为 110-1500 亿德国马克,相当于德国 GDP 的 4%。同时,为鼓励东德住房达到西德标准,东德对住房建设实行减税政策,减少财政收入。为了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从1990年1月开始放弃第三阶段减税计划,从1991年开始,通过开征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缴款和其他措施。税收的增加使德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1%提高到1999%。德国随后成为欧盟税率最高的成员国之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财政增税扩税初期可以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失后,增税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降低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排挤了民间投资;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失业人数。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4年之前德国对东德的增税和转移支付拉动了德国经济增长,但1994年以来,德国经济增长有3. 外部竞争优势受损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外部竞争力一是在统一初期,由于东德引入了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东德的工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三分之一,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二分之一,工资是西德的68%。从 1990 年到 1995 年的五年间,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了 17%。马克对 24 个经合组织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 1995 年比 1990 年升值了 15%,升值速度快于欧元区国家。其次,马克兑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了遏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大幅上涨,贷款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的%,高利率推高了德国马克。

为了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与马克汇率的稳定,这导致欧洲经济从1992年底开始进入衰退,最终导致到英镑和里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得欧洲汇率机制崩溃。三是东德马克被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兑换,而当时实际汇率为1:1。德国经济是高度外向型经济,在欧盟主要国家中对出口的依存度最高。马克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外部竞争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出口占GDP的比重也从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的18%。德国经常项目改变了长期顺差从 1991 年开始。赤字。直到2000年,由于欧元推出后的疲软,以及德国工资的相对温和上涨,德国在实际有效汇率方面的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国统一前的水平。容量仍然很低,表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开始时被高估了。德国对外竞争力的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德国出现温和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至少放缓一个百分点。 二、刚性经济结构德国的刚性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 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增加。 2000年就业总人数与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就业人数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 ,表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比之下,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盟其他国家的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近年来显着增加,失业率显着下降。目前,德国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超过一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僵化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救济金和社会福利,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美国,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失业者的平均收入仅为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德国经济前景,而欧盟失业者的平均收入约为失业前的三分之一。原来的工资,但是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32个月内可以领到67%的工资,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以永久领到原来工资的57%。二是企业和职工社保缴费率高、税率高,抑制了企业用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积极性。 2000年美国公司和雇员的社会保障缴款和个人所得税占雇员收入的比重,欧盟平均为%,德国为%,在几个主要国家中最高。

第三,德国在行业内实施集中的工资谈判模式。经合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与失业之间没有密切关系,国家或企业内部的集体谈判不一定对就业有害。工人工资相对较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可能每年增加几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龄化 从经济规模上看,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其经济结构、新兴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化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冶金、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多年来没有变化。在19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中,虽然德国参与及时,但实力并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并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在大力补贴煤炭和造船等夕阳产业。 2002年4月,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学会发布的最新综合竞争力排名,德国从上一年的第12位下降到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国综合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一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缓慢,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的结构性问题是多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提出改革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途径,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位总理候选人斯图伊伯主张改革就业法规,但同时强调他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的改变,也不会实施将失业救济金期限从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产业和农业进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洪水推迟了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从长远来看,在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下,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德国减税的空间不大。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不高。过去十年,德国高失业率、投资低迷、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高于欧盟。平均值低了一个百分点。